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,每有新朝建立,必有一群忠臣能将出山辅君,定国安邦,可每当旧朝将覆,也定有一队奸佞之臣霍乱朝纲,误国害民,此况当是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的真实写照。
例如明朝最后一位内阁首辅魏藻德,也被后世兼称四大罪臣之首的他,更是将君子小人之道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可自明朝洪武,废宰相立内阁开始,内阁首辅的人选一直是优中择优,其中虽不乏党争乱权者,但也必定是人中龙凤之辈。既然魏藻德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,其实力自然不弱,那么他又因何被骂称罪臣之首呢?
魏藻德,生于公元1605年,在1640年参加科举,因文章立意磅礴,思想远大,被崇祯皇帝钦点为当科状元,年仅35岁的状元,在当时即便被冠以天才之名也绝无夸大之意。而在魏藻德入仕之后,又因其深刻理解崇祯的励精图治,重振国纲的志向,每次都能指明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,所以很快便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赏识,并出任内阁首辅,风光无限。
展开剩余81%据说因当时的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,外有满清虎视眈眈,每每犯边,内有闯王李自成搅风弄雨,折腾的明朝天下苦不堪言,所以崇祯皇帝便向士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:今有内在忧患,如何得以雪耻?
满清与闯王,皆是非武力不能解决的大问题,当朝武将尚不能解决,何况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官们?正当士子们垂首不语,皇帝面露败兴之时,魏藻德似乎抓住了问题中的关键,遂以不卑不亢的姿态回答道:只要让当朝文武深刻知道战败的耻辱,才能让他们中流击楫,达到建功立业的目的。
此话一出,如黄钟大吕,直击崇祯皇帝的内心,如果不是皇帝的身份拘束,怕是崇祯要泪洒当场,扶起魏藻德,发自肺腑地说一句:此生得知己,死而无憾!
原来融创配资,崇祯也知道一群文人自然提不出对战阵之事有用的意见,他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态度,尤其是能替代自己吐露心声的态度,而魏藻德的一番言辞,不偏不倚的说到了崇祯的心坎上。
事实上,如果魏藻德能够言出必行,那他必然会是流芳百世之辈,只可惜他后来做的罪事,倒是坐实了他唯利是图,投机倒把的名头。
随着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恶化,使得崇祯皇帝渐渐对朝中上下失去信心,而魏藻德却抓住这个机会,凭借自己的雄辩之能,顺利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。崇祯皇帝以为凭借魏藻德的才能可以力挽狂澜,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际,可却不曾想此人除了口若悬河之外一无是处,非但没有解决明朝忧患,反而给王朝覆灭之火浇了油。
天下混乱,民不聊生,官不作为,导致李自成的叛乱一呼百应,逢战皆胜,而朝中因连年战争,税赋不顺,各地官兵因得不到军饷疲于应战。于是崇祯下令召集百官,征集军饷,毕竟这群官员历任以来,政绩鲜见,民脂民膏倒是搜刮不少,崇祯看在眼里,借征集军饷之际也想让这群当官的出一把血。
但凡征集之事,必有领头人,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阁首辅魏藻德,可当崇祯皇帝向魏藻德表明要钱之意时,魏藻德却两手一摊,瘪着嘴说:没钱,有也不给,找别人要去!见到自己引为知己的人也不出手相救,崇祯感觉很扎心,可还没等崇祯心情缓和,魏藻德又做了一件让崇祯更加绝望的事——带头反对争饷。
这下可好,崇祯吃不到桌子上最肥的肉,魏藻德还把桌子给掀了!内患已成燎原之势,大明气数已尽,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,崇祯皇帝吊死煤山。
而魏藻德却依仗自己内阁首辅的身份,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,便已经计划叛变,给出的理由是:像我这样的有才能的人,李自成必然会奉我为座上宾,好吃好喝的伺候着!可实际上崇祯看错了魏藻德,魏藻德也看错了李自成。
作为内阁首辅,魏藻德的一言一行必然天下皆知,李自成作为起义军的首领,自然也知道魏藻德是个什么德行,处理这等墙头草最好的办法,不过杀之。可如果一刀杀了魏藻德,似乎又太便宜他了,所以在李自成攻入北京,魏藻德出门迎接之时,李自成毫不客气地下令:绑了!
李自成当时虽然攻占了大明都城,但也急需军饷,扩充军队,以备应对随时可能南下的清军,这时大明的亡国之臣就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红包,亟待李自成开启。
而内阁首辅魏藻德自然是最肥最大的财主,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亲自负责审问魏藻德的财物去向,和崇祯的和蔼请求不同,刘宗敏是身经百战的老将,自然不会和魏藻德多说废话,魏藻德的雄辩之才更是无处施展。
在老虎凳辣椒水竹签子红烙铁齐齐上阵之后,魏藻德多次忍受不了身体上的剧痛而昏迷,又被灌以冰水浇醒,接受更严酷的拷打,如此反复,魏藻德只交代了几万两白银的去向,可李自成自然不信堂堂一个内阁首辅只有这点财产,等待魏藻德的不过是更加残忍的酷刑。终于,在长时间的折磨下,魏藻德哀呼: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。一代首辅,最后落得个脑裂而死。
纵观魏藻德的一生,最风光不过35岁成状元,位极人臣出任首辅,最惨不过亡于牢狱,死于脑裂,只为碎银几两。而他一生唯一值得一说的“功绩”,便是带头反对征饷,除此之外,别无建树,而这反对征饷一事,虽然不是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,却也是促进明朝覆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。
为一己之私亡国,为一己之私叛国,再为一己之私身死,魏藻德是名副其实的罪臣,却也是芸芸众生中,万千利益的追求者之一罢了,身处世间的我们,哪一个不是在追求利益的满足?
可要想避免重蹈魏藻德的覆辙,就需我们时刻保持理智,以正确的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。切莫以牺牲他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,毕竟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做人做事当问心无愧,才不会因为一时之快追悔半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融创配资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